【48812】“魟鱼”读“鲎数”——与“勿别字”有关的民间诙谐语

2024-06-23 来源:礼盒礼券 1

  在清代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大棚戏《征东》的原著)里,屡次描绘这样的喜剧性细节:全军统帅尉迟恭由于只字不识,用画杠杠记劳绩,张士贵报一次功他就在劳绩簿上画上一条杠……当然,由于故事里没有告知更多的细节,所以咱们无从得知他掌管的这本劳绩簿,是不是载有建功人的名字等项,也不知道这位单纯的元帅是否用杠的长短粗细差异劳绩的巨细难易……不过,作为喜剧性细节其文学作用现已足够体现了。

  民间也有相似的日子故事,说是一位赶马车的只字不识,有街坊向他赊要一捆“公式子”(较细的篾条),他就在自己的账本上记上一个圈。到了结账时分,他指着账本对街坊说:“你一支‘粗兜’(农家用于浇肥、洒水的长柄勺子)还未算钱。”街坊天然一口否定,他却坚持说有。街坊说:“我只赊要过一捆‘公式子’……”他这才茅塞顿开,说:“对,对,是公式子!是公式子!”本来,他其时画圈时不小心带出了一条“尾巴”,跟他平常记“粗兜”的“账目”混了……

  方言谓“不识字”曰“勿别字”。“勿”是否定动词;“别”在方言有“bæ(入一)”和“bæ(入二)”两种读音,前者音同方言“灭”,属文读音,方言运用见于“离别”、“别离”等书面语词汇;后者音同方言“珀”(传统民间谓老的茯苓曰“珀”),属平读音,谓知道,识得。“勿别字”之“别”即对应平读音义。

  在莆仙民间,与“勿别字”或运用“错别字”(俗称“白字”)有关的笑话特别丰厚,其间,有的还演变为白话常常引证的典故性俗话。如“勿别字,看告示”(描述不识字者读文字的为难。——出典于大棚戏《目连》)、“讲他读也”(把“他”读作“也”。——多引申为信口雌黄)等……

  本篇标题便是一则有代表性民间俗话,本性天然,构成于民间,运用于民间,故作为这类俗话的个例释说。

  俗话里的“魟鱼”,在白话习气单叫一个“魟”字,或称“大头魟”,之所以称“魟鱼”,是为了对应俗话末后的二字词组“鲎数”。“魟”的方言平读作“han(阴平)”(音同方言“夯”、“酣”),它跟“鳐”(如黄貂鱼)和“鲼”(如蝠鲼)都属软骨鱼,根本形状附近(身体扁平,有长尾巴),内地民间很难分辩互相,往往会以“魟”总称。但民间所谓的“大头魟”,则习气特指可食用的“赤魟”;“鲎数”之“鲎”读同方言“孝顺”之“孝”,是近海居民遍及了解的一种节肢动物。“鲎数”便是“鲎账”(跟“鲎”有关的账目),但方言没有“账”字,而是以“数”为“账”,故本文从之。

  “魟鱼读鲎数”或省略为“魟读鲎”(白话表达不如五字句沉着有节奏),源于一则产生于“海头人”中的笑话,大致是说:一位不识字的鱼行老板,跟上面那位赶马车的老乡相同地画图形记账。收买赤魟时,画一个圈加一条尾巴;收买鲎时,也用根本相同的图形“入账”。成果,到了结账的时分,连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魟账”,哪些是“鲎账”……

  信息网络传达视听节目答应(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13330005

全国咨询热线: 0512-52503999

咨询时间:9:00 ~ 18:00

招商加盟热线:0512-5250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