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蟹殼半透明 滋味有點甜 “白玉蟹”在滬初長成

2024-08-07 来源:礼盒礼券 1

  “忙歸忙,勿忘六月黃。”可你見過白殼大閘蟹、嘗過白色“六月黃”嗎?昨日,記者來到崇明島新河鎮,走進上海海洋大學崇明基地的蟹塘邊。

  隻見“白玉蟹”保種池塘裡,這些通體透白的小成蟹,在羅網中刻不容缓上岸,已然成了一個個河蟹界的“顯眼包”。透過半透明的蟹殼,肉眼明晰可見它們的蟹黃日益豐滿,已顯出橙紅色塊。再經歷兩次蛻殼與育肥,更老练的蟹膏也將顯山露珠。

  作為國內首個培养白色大閘蟹“白玉蟹”新品系的負責人,吳旭干教授笑著說,“這是對消費者特別友爱的蟹種,被蒸熟上桌后仍是白色的。”當然,奇特的“膚色”也帶來一串新鮮的問題。

  “白玉蟹”難道是被基因編輯了嗎?還是白化突變?水產專家表明,它們在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但數量確實極其稀疏。“在研讨‘白玉蟹’新品系前,我們也仅仅偶爾聽蟹農說曾經見過白殼大閘蟹。”2016年的春天,吳旭干團隊分別在江蘇興化和上海崇明初次發現白殼蟹,於是便挑選出來進行養殖保種。

  吳旭干查詢古代文獻資料,發現在我國食蟹的悠长歷史上,早在唐代就有關於“白玉蟹”的記載,當年屬於貢品范疇。而從基因科學视点看,操控螃蟹外殼呈白色的基因是隱性的,攜帶這種隱性基因的螃蟹數量本就不多,并且即便父本、母本都是隱性的“白色種”,生出白色蟹寶寶的概率也隻有1/4左右。再加上白殼蟹失去了“保護色”,在環境中非常顯眼,简单被同類自相殘殺或被天敵發現,所以存活長成的更為少見。

  因而,吳旭干團隊不是創造基因,而是篩選基因。歷經多年攻關,他們鎖定了“白玉蟹”的分子遺傳學特征,篩選到30個散布在基因上的分子遺傳標記,能够准確區分白色品種與其他品種,准確率98%以上。

  選育過程中,團隊堅持優中選優,保証遺傳穩定,不能“小時候白白的,長大后變黑了”。團隊成員、海大博士后張冬冬泄漏,“首先要培养‘白玉蟹’的大眼幼體,獲得優質蟹種﹔並從數萬隻蟹種中進一步挑選,完结成蟹養殖﹔再從中選取規格大且殼色純白的成蟹來做下一代親本,留種率5%左右。”經過4代純化,才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白玉蟹新品系。

  “白玉蟹”是不是軟殼蟹、軟腳蟹,身體素質會不會有點弱?2021年11月,就在同一片產學研基地,記者邂逅了尚在選育過程的“白玉蟹”。海大成永旭教授與吳旭干教授取樣發現,它們養成的規格與常見的大閘蟹並無二致。

  以紅椒、青椒、黃椒、白椒類比,吳旭干解釋稱,“白玉蟹”通體潔白最首要的原因是蟹殼中缺少蝦青素和β-胡蘿卜素,即便煮熟后也不會像其他螃蟹一樣變成紅色。而在它們的蟹黃中,蝦青素、β-胡蘿卜素以及玉米黃素等含量和正常的綠殼蟹比较,並沒有顯著差別。此外,“白玉蟹”和一般螃蟹在可食率、可食組織的常規生化成分、脂肪酸組成和氨基酸含量上都很挨近。

  在身強體健方面,白殼品系盡管天然生成“抗逆性”缺乏,但在人工養育環境下的適應力還挺高。團隊田間試驗還發現,“白玉蟹”大規格蟹的份额相對較高,在9月到11月,它的生長速度較快。“待到本年‘秋風起’,‘白玉蟹’會很多上市。”在團隊與種苗、養殖等各地企業的推廣下,除了上海,“白玉蟹”實際已試養到新疆、寧夏、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多個城市,養殖面積約1000畝,預計本年產量可達20萬隻左右。

  說起“白玉蟹”與同類有什麼不同,那首要是口味“有點甜”。吃六月黃講究“吃公不吃母”,經過小量試吃,“六月黃”版别的“白玉蟹”膏黃呈現流脂,肉質細膩綿軟,可謂清新鮮嫩多汁,肉殼易於分離,在蟹醋的加持中,表現出“大白甜”的風味。

  至於“甜”的來源,基於什麼元素,海大團隊還在進一步對各種氨基酸等進行研讨剖析。在發明專利和技術許可授權的基礎上,團隊也正進一步針對性地開發配套養殖技術與營養調控战略。现在正與長三角蟹商协作,圍繞“白玉蟹”包裝設計、文明刻画、品牌定位等進行全產業鏈開發,不斷提高门客們對“白玉蟹”表面顏值、內在品質的體驗感。

  據了解,“白玉蟹”以這身通透色澤為最大賣點,首要面向中高端市場,售價預期比常規品種偏高,以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記者 徐瑞哲)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全国咨询热线: 0512-52503999

咨询时间:9:00 ~ 18:00

招商加盟热线:0512-5250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