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识(中学古代汉语讲义之一)

2024-07-01 来源:礼盒礼券 1

  这种书面语言,跟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后来它逐渐地离开了口语,由于汉语历史悠远长久,古今汉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斯大林说:“语言其实就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几乎一直在变化的状态中”。古今韩愈的不同,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词汇上。

  古代汉语:动词、名词活用,代词为虚词,主谓语倒置“者……也。”状语在位于前。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少数的常用词,会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和现代汉语比较,古代汉语有以下特点:

  3. 要注意一种特殊的复音词(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知识作为陪衬。例如:

  古汉语中,常用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叫做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简称通假字,通假字读本字字音。例如: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由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可以从本义引申,生发出来一个或几个引申义,又由于古汉语中通假现象的存在,还能形成假借义,这样就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重要的是努力找出它的本义。抓住本义,引申义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词类活用也叫实词活用,“实词”这里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时说在一定的上下文里,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一类词用,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职能,此现状也叫做词类活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动词在意义上不表示实在的行动,而是把行动当作一种食物,具有事物性,这种由动词转来的名词是抽象名词。例如:

  2形容词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而代表与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有关的人和事物。例如:

  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往往或用为名词,又如动词、形容词在“其“字,”也“字之后,而其下更无名词,也就往往活用为名词。

  定义:不及物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即不涉及他物的动词,如生、死、行、走、卧、起……)

  (那搬运起来)就得牛出汗,放置在家就塞满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真正读书的有几个?(汉,名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名词或形容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这就是意动用法。

  直译式:“以宾语为谓语”(名词或形容词)或“把宾语当作谓语(名词或形容词)”。例如:

  文言文的词可大致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十一类。前五类表示事物、行为、性状、数量等概念,意思实在,称为实词,后六类所表示的意思不必前五类实在,有的并不能表示啥意思,在句中只有表明句子结构和语气的作用,称为文言虚词。

  这里“之”的主要用法,“之”做代词时,单、复数同形,有时或用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2.取消句子独立性,变句子为主谓结构的句子成分或变句子为复句的一个分局,无讲,可以不译。

  2.语气助词:大都位于句首,它在句中没有指代的内容。不翻译,作用为加强反问语气。例如:

  一. 特殊指示代词:动词(形容词或词组)+者,形成“者”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在句中多做主语或宾语,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者”的特殊点在于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在“者”字词组里,“者”的指代意义才能反映出来。例如:

  4. 用在句尾,与“若、似”相呼应,表情貌,可以为“……的样子。”“……似的。”例如:

  1. 所+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形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在句子众多做主语或宾语。

  2. 动作所实际的对象假如慢慢的出现,就只有指示作用,而无代替作用,可译为“那”或不译;例如:

  “所”的特殊点在于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在“所”字词组里,“所”字的指代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5.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二.常与一些时间的词语连用,充当副词词尾,形成时间副词。始而可译为“开始”;继而、既而可译为“接着”;俄而可译为“一会儿”。例如:

  2. 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前提,可译为“用、拿、按”;例如:

  1.表示顺承关系,表示目的结果,可译为“未,以至”;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动词:可译为“做,其是……”(作动词时,意义很多,据上下文翻译即可)例如:

  虽+然:表示转折,可译为“即使这样,然而”。例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1.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那么,……就”;例如: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二.语气助词,(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议论的开始,不译。例如: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二.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表示舒缓语气,使用在句中,可不译。

  句子基本的构成方式,古汉语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谓语都能够附着一些连带成分等。所谓“文言句式”是指一些与现代汉语的结构方法不一样的特殊句式。

  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代和少用“是”字表示判断。在句中用了“是”字,大多数是把它作为代词使用的。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1.“……者……也。”的形式。这时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表示判断的标准格式。“者”“也”都是动词,前后呼应,表示判断,在翻译时,要根于句意,在主谓之间加上“是”或“就是”

  2.只用“者,不用“也”,构成“……者……”的形式,只用“也”,不用“者”构成“……,……也”的形式。例如:

  4. 把“者”“也”连起来,用在谓语之后,构成“……者也”的形式。例如:

  5. 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用副词来加强肯定或否定,构成“……乃(即、则、非)……”或“……为……”的形式。

  7. 判断句式的活用:“……者……也”“……,……也”“……者……”这些判断句式,有时并不表示判断,而表示解释原因。这时判断句式的活用。

  主语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常加介词“被”,很简单。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却很复杂,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2. 在动词前面用“见”“受”“或”“见(受)……于……”的句式表示被动。例如:

  3. 在动词前面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或用“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例如:

  4. 在动词前边用“被”用法和“见”相同,这与现代汉语表示被动是相同的。

  所谓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比较,似乎颠倒了,其实它是符合文言文语法的。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盆成括仕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盆成括到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快要死了。”)

  这种情况,谓语都很短,主语、谓语两部分,通常用于气助词。主语如果是主谓结构,须带“之”字。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也在动词的后面,但在以下条件下,宾语可提到动词的前面。

  句读之不知,惑而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4).为了表示行为对象的唯一性,在提前的宾语前加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用“以”“于”等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谓语的状语,应在谓语前。在古代汉语中,这种介词结构放在谓语的后面,变成了补语。这种句子就叫状语后置句,但在翻译时,一般应按撰于翻译。例如: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中的定语一般也用中心词(主语、宾语)前,如“用兵之法,涸辙之鲋”等,但是古代汉语中,有时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样的句子,叫定语后置句。

  为了使语言简明起见,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签一下,经常省略了巨资的某些成分,这时古今韩愈共有的现象,不过古代汉语里此现状更复杂些。

  承接上文或借助下文省略了主语,在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事情,主语是说话人自己,主语可以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啮人,(被咬的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 省略谓语:谓语也有承接上文,借助下文的省略,也有对话生论和自述省略等。

  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步,窃铁也,(邻居的儿子)颜色,窃铁也,(邻居的儿子)言语,窃铁也,(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无为不窃铁也。《人有亡铁者》

  3. 省略宾语:宾语在前面的华丽出现过,后句讲相同的话,宾语可以省略,宾语在后句中出现,前句中相同的宾语可以省略,对话中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廉颇)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1“有……者”为定语后置形式。译时把中心词放在后面,让“有……者”作它的修饰语。

  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时宾语反复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可译成“说的就是……啊”伸直可译为“大概”。

  3.“如何、奈何、若何”或“何如”表示询问或反问,意思是“怎么”“怎么样”“ 怎么办”。

  4.“如……和”、“奈……何”“若……何”用来询问办法,译为“把……怎么办”“对……怎么样”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没什么办法用来……”

  6.“有所……”“无所……”可译为“有……的(人、东西、事情)”“没有……的(人、东西、事情)”

  7.“何所”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意思可翻成“……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译出。

  9.“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可译为“哪如”“与其……哪如……”表示舍前取后的意思。

  10.“得无……乎”、“得无……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成“恐怕……吧”“莫非……吧?”

  1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翻译成“不是……吗?”“岂不是……吗?”

  12.“何……焉为”表示疑问,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全国咨询热线: 0512-52503999

咨询时间:9:00 ~ 18:00

招商加盟热线:0512-5250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