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盐城5月18日消息(记者王姝姝 见习记者王纪民)你见过海滩边的“软黄金”吗?只有蚂蚁大小的蟹苗在网子里闹腾,在蟹苗场入口的淡化池里随手一捞,就能捞出许多还拖着小尾巴、看着更像虾的蟹苗。近日,它们纷纷离开出生地,被送往全国各地。
一个产业的发展,种业是基石。在河蟹养殖的全盛时代,蟹苗(“大眼幼体”)也慢慢变得受到重视。“阳澄湖”“宝应湖”“固城湖”大闸蟹……全国超过70%的蟹苗都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东部起点——江苏盐城射阳县。今年1月,射阳被认定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来自安徽宣城的客商伸手蘸了蘸淡化池里的水,尝了一口,他随即笑着解释:“螃蟹有洄游的习性。在海水里出生,淡水里成长。淡化了不咸了,回去才能养活。”
这几日,射阳的海堤线上,各色车辆小心穿行,水汽里裹挟着蟹农丰收的喜悦。镇上的饭店和宾馆也早早爆满,蟹苗收获的时节也是大家最忙碌的日子。
“今年买了700斤,一年的收入都看这了。”韩宝龙也来自安徽宣城水阳镇,他在这里拿苗已经5、6年了。“我做水产养殖40年了,我的家乡是‘全国幼蟹第一镇’。这次来进苗也是受到我们当地多家养殖户的委托,这里的蟹苗很不错。”
每年5月,来自全国的客商来到射阳进苗,在当地超过百家的蟹苗养殖场内细细挑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射阳便在滩涂上开始了河蟹育苗的培育探索,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这里的变化显而易见。2000年前后,射阳的土池育苗逐渐形成规模。从事水产行业的陈德芝嗅到了风口,看到了广阔的前景。
经过筹备,2007年,陈德芝创立了自己的育苗场。“当时,我们就想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如今,他的育苗场在园区炙手可热。“诚信、生态”就是他的育苗场受欢迎的秘密。
“我今早4点就起床了。”尽管累,但陈德芝仍笑容满面,“今天得通宵了,预计忙到明天凌晨6点。进苗的养殖户来自全国各大螃蟹养殖区,江苏南京高淳、扬州、苏州、泰州、淮安、宿迁,还有安徽等地,我们的苗最远卖到了湖北神农架,还有新疆和黑龙江。”
提到今年收益,陈德芝笑说,“今年产量与往年相比,有15%到20%的增长,预计超过20000公斤。每斤平均价格在400元,与往年价格差不多。预估今年收益能达到400万元左右!”
“路修了,电力供应有保障了。”更让陈德芝高兴的,还是这几年配套的提升,“以前电没有、水没有,路不好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高速一直修到了苗场旁。”陈德芝举了个例子,“原来我们送苗到南京得5个多小时,现在正常3个多小时就到了!”对于育苗而言,电力保障也不可或缺。有关部门为园区建设了变电站,为育苗行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这一片的育苗场还不成规模,养殖户也跟走马灯一样不稳定。如今配套跟上了,管理规范了,大伙都稳扎稳打,越做越大。我们还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等一直在合作。长江水系5个国审河蟹品种中4个都在射阳落地。”
目前,射阳建成沿海生态育苗基地3.5万亩,拥有各类育苗企业超过100家,成为全国最大的河蟹种苗生产基地。射阳一方面与连云港、安徽宣城等水产养殖城市强强联手,同时也带动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河蟹养殖产业,助力东西产业共富。
沿着滩涂望去,一家家育苗场共同组成了育苗产业集群,川流不息的车辆载满“产业的种子”驶向远方。
成为“中国蟹苗之乡”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意思的是,作为“行业顶流”,记者来到射阳的滩涂边,看到的都是较为传统的土池。为啥不建看着更现代化的水泥池呢?一家育苗场的技术负责人陈文永给出了解释。
“之前我们确实使用过水泥池工厂化养殖模式。”陈文永介绍,看似“退步”其实是“进步”。通过专家科研论证与试点实践,大家发现土池不仅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能让蟹苗能在自然环境下成长,增强“体质”。“每亩的蟹苗投放数量变少了,但产量和效益提升了,土池育苗的蟹苗规格整齐个头大,也不易生病。”
曾经从土池养殖到水泥池是为了顺应产业升级,如今又从水泥池到土池,从工厂化到生态化养殖,每亩养殖数量从多到少,就像是为“蟹苗托儿所”增加“实践课”,进行了“小班化”改革,背后更是追求科学化、生态化养殖的观念转变。
“本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很适合蟹苗养殖,还有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本地蟹农都是射阳独一无二的优势。”更让陈文永高兴的是,当地产业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专家团队常年驻点射阳。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下,水产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发生着重大转变,给这片滩涂带来了新气象。
“变化太大了。”蟹农王祚明深有感触。作为土生土长的射阳人,他一直从事水产行业。“以前这里就是滩涂、泥地。现在房子盖起来了,人慢慢地多了,养殖方式也不同了。”晒得黝黑的蟹农每日忙的可不只是力气活,“生态养殖”成了他们挂在嘴边的“流行词”。
育苗作为传统行业,从业者虽有经验,但整体水平并不高。而在射阳,记者看出蟹农们不再只是单一投喂饲料,对于不少拗口的专业术语,他们都能脱口而出。如今,老蟹农跟着专家技术员们一起“养水”,甚至还养起了虫。
“通过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优秀企业的引导,如今射阳基本形成了生态防护为主的新型养殖模式。把工作做在前面,避免疾病和问题的发生。”陈文永表示,这种模式明显优于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再解决的传统方式。
“通过对藻类、有益微生物的培养,让水环境更为纯粹、更有营养。后期补充藻类、微生物,甚至这些藻类、微生物所需营养,进而达到水体平衡稳定。有益藻类和微生物占优势时,蟹就不容易生病了。”陈文永顿了顿,“这就是生物占位。”
除了养水,更让记者惊讶的是,在当地的不少育苗场里,育苗池只占三分之一左右,饵料池和育苗池面积大概为二比一。
养饵料虫的面积比养蟹面积还大?面对这种“不务正业”的做法,不只是记者,一开始连老蟹农们都有些迷糊,花这么大力气的饵料饲养投喂真比营养综合的饲料还好?
“以前喂料喂多了,一旦沉降腐化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蟹苗生病。新鲜饵料不仅营养价值高,更是解决了水质污染的难题。”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盐城发特集团公司总经理万德春解释道。在当地蟹农们眼中,万德春是园区的技术员、“大专家”。在管理园区、服务蟹农的同时,他也经常给大家带来一些新技术、新思路。
“什么是好苗?一只蟹的成长周期长达一两年时间。第一年看养殖存活率,第二年看规格和品质、营养和口感,最终体现在品质和食客中的口碑。优质的成蟹白灼时会有一丝丝清甜。这些都和蟹苗有关。”万德春表示,“食补”也是“治未病”的重要一环。“现在养殖户都说,拿射阳的蟹苗,更放心了。”
把功夫下在“闲事”上,射阳好苗的秘密在于“育苗不仅是育苗”,除了优质稳定的蟹苗品种,也要将单一环节置身整体环境中。同样,把育苗产业放在完整产业链里,才能看到产业的局限与突破口。
今年3月底,射阳举行了首届蟹苗“挂笼”节暨第二届中国河蟹育苗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农业农村部门、渔业协会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行业大咖等200多名嘉宾齐聚射阳。所谓“挂笼”就是给亲蟹准备好“产房”,这也是育苗的新开始。
举办专题推介、挂笼节、产业论坛……射阳以己之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同时招引多家渔业上市企业,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产业集群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2022年蟹苗销售量达68万公斤,产值5亿元。今年我们的产量将高于往年。”射阳县农业农村局陈乾峰介绍,好的种苗才有好的开端。射阳一直以来与高校院所保持科学技术合作,有力推进了蟹苗产业良种良法相配套、生产生态相协调。
用好科学技术,不是专家团队在池边采样,不是土池边装上高科技设备,也不是蟹农学会投料新方式。或者说,不能仅限于此。如何更大程度发挥科技的力量?射阳以一张规划蓝图,打开了传统育苗产业的转型之路。
近日,《射阳县水产种业园区发展规划》《射阳港现代水产种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相继进入收尾阶段。
重点打造园区共享平台,形成集检验检测中心、种业产品展示中心、智慧园区中心、文创中心和智慧尾水处理中心等协同平台;建设产业展示区、商品展示区、研学中心、品控中心及其他重要配套。通过这一些具体举措,我们正真看到了射阳的决心与担当。
“项目设备已经入场了!”射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提到了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种业园区项目,目前桩基工程已结束,主体计划6月底竣工。对这个崭新的开始大家充满了期待。
为什么要耗费资金与精力去打造一个这样的园区?射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部门表示,射阳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与科研院所前沿的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但希望借助园区项目推动二者更好地碰撞出强大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我们大家都希望方便专家学者采样研究提速,另外要着力解决蟹农只知道方式,不知道原理的状况。”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希望借助学术力量“解密”并“科普”射阳蟹苗产业“经验”背后的“科学性”,以新时代的科技力量带动产业能级跃升,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同时,规划中特别提及,除了强化过程中药品和投入品的管理,落实生产日志、尾水排放登记备案,也要做到亲本来源清晰、生产的全部过程透明、苗种去向明确。这代表射阳将目光瞄向包括育苗产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希望种子“芯片”成为“科技芯片”“产业芯片”,为整个产业链条提供不竭动力。
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小小的蟹苗决定着大闸蟹产业链一年的产量和效益。在射阳出生、滩涂里长成的蟹苗,从射阳“土”特产成为“金招牌”。
因为成绩斐然,所以更难突破,传统产业如何更进一步?跳出育苗提质育苗,跳出产业做强产业,射阳将育苗置于产业大局中思考,刨根究底,向丰富经验要技术提升,向成功案例要行业标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跳出育苗提质育苗,跳出产业做强产业,射阳育苗刨根究底,向丰富经验要技术提升,向成功案例要行业标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